学生园地

/xsgz/xsyd/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园地 > 正文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 “中轴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口述史访谈活动优秀成果展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12 18:12 阅读量:

全场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历经7个世纪纵贯南北连通古今。从声闻全城的晨钟暮鼓,到胡同小巷里的柴米油盐;从百年老字号不变的历史传承,到当代画家笔下的古城新意……首都青年齐聚北京中轴线,以口述访谈发掘历史记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色、文化本色与时代特色。

根据“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相关工作部署,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永利yl23411官网面向北京市大学生与高中生打造的“中轴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口述史访谈”活动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单位积极参加调研,踊跃投稿。经大赛组委会评审,共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今天,让我们跟随优秀实践团队的脚步,走进北京中轴线,在行走与对谈中感受首善之区的现代魅力,聆听百年中轴的历史回响。

一等奖

01 城市记忆的生成及演化:北京钟鼓楼的前世今生

首都师范大学永利yl23411官网硕士生葛晓文、晁迪、褚思琪、谭静蕾、陆玟霏团队的作品《尽北晨暮:北京钟鼓楼的前世今生——口述史视域下中轴线的“城市记忆”》,将文献研究与口述访谈相结合,探寻中轴线建筑功能变化背后城市生活的观念变化。团队成员立足历史学专业特色,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文博资料,从钟与鼓的器物解析,以及钟鼓楼的沿革制度两个角度详细梳理了北京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团队成员立足新时代新政策,试图通过口述访谈探究人民对北京钟鼓楼的历史认知程度、以及对文化场所设计的切实需求。通过研究与访谈,团队成员发现钟鼓楼不仅作为规制性建筑被承袭,其人文内涵也在传承中不断丰富。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承载着对钟鼓楼历史的不同记忆,唯有将人与历史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城市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

二等奖

02 城市的毛细血管:胡同里难以迁移的“乡愁”

如果说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动脉,那么中轴线上的胡同就是北京城的毛细血管,人们在这里居住,生活,以此为家。来自永利yl23411官网的刘一鸣、王鹤睿、周怡晴、谈际冉、王铭卓团队的作品《“围城”——以中轴线胡同为例试论现代化迁移下的乡愁》聚焦胡同居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通过实地走访和与胡同居民的深入访谈,了解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迁移问题对于原住民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感受的影响,以及迁居和留居的原住民对家园变化和乡愁情感的切身体会。在保存历史记忆的同时,为城市空间更新与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人文关切与历史智慧。



03 用好活态化管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传承

《非遗文化项目策划书》2023年最新版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是活态化传承,也就是保护传承人”。来自北京八一学校的刘佳琪、李佳琪、卢月凡、耿诗尧组成的鹏程万里队作品题目为《从杨梅竹斜街看非遗活态化管理》。团队成员走进历史上书局云集的杨梅竹斜街,通过走访街上的一线工作者与非遗传承人,发掘“模范书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总结杨梅竹斜街将亲民路径与商业路径深度融合的先进经验,在走访与观察中探索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同时,团队还关注该地区在数字新媒体宣传等方面的不足,为如何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提供新的方案。


04 回归百姓视角,观察变革的社会与不变的“乡愁”

同样是以中轴线上的居民为访谈对象,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高东博、鲁铭轩、陈彦青、完颜文迪团队的作品《迁徙的乡愁:中轴线上的原住民故事》则聚焦城市现代化的变与不变,讲述了老北京人关于“乡愁”的独特记忆。团队成员远离旅游景点,避开人烟,选择老北京人真正日夜生活的胡同、市集,从受访者的口述中感受经济社会发展为百姓生活带来的真实变化,展现作为“家园”的城市在居民眼中的丰富面像,从社会时间与个人时间的角度,思考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实现推动社会发展与保留人文记忆的平衡。


三等奖

05 从什刹海出发,探索中轴水韵文化

来自永利yl23411官网的谈凯、龙子桐、黄子芸、陈曦、郝铱凡团队的作品《沧海阡陌:口述史视野下中轴线河湖文化与环境治理——以北京市“西海-什刹海-后海”河湖水系为例》基于西海-后海-什刹海水系探究中轴线上的水韵文化与水环境治理。团队通过文献资料梳理了历史上北京地区城市水系的变迁,展示了城内水系与北京中轴线不可分割的空间关系。通过对什刹海周边访谈对象的调查,了解大众对于中轴线水韵文化的认知情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丰富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06 登上藏在居民区里的戏楼,思考百年京剧的现代传承

来自北京八一学校的马千岚、谭泽卉、郭亚涵、魏英健团队作品题目为《正乙祠戏楼与其不可分割的京剧文化》。团队成员探访了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旁的正乙祠戏楼,了解了京城老戏楼的发展历史和内部空间结构。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谈,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京剧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剧种的历史,并从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对现代社会如何保存和利用好京剧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质载体,继承和发扬京剧文化进行深入思考。


07 邂逅画卷上的中轴线,用现代艺术描绘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陈璐瑶、罗丽芬、王炳辉、侍文思、张睿、罗逸成团队作品题为《国之中轴,画之中和—— 探寻画卷中的北京中轴线故事》。团队通过采访《北京中轴繁景图》创作者闫龙,了解现代艺术创作在中轴线申遗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展现专业艺术工作者博采中西技法、用绘画作品展现中轴线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实践,以及传承文化基因、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与尝试。


08 巡礼中轴线重要建筑,探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来自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纪晓棠、张胤博、魏子杰、金旻昊、韩佳怡、林默岩团队的作品《礼序乐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轴线上的文脉传承》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线索,以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上的故宫、奥体公园、社稷坛、前门大街、人民大会堂为主题,对历史与考古文博学者、北京冬奥组委会成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老字号门店负责人、海外游客等对象进行访谈,了解不同人眼中的北京中轴线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如果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行走在连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之脊”上,我们深切感受到一线中轴、承古通今的文明气魄,我们充分体会到,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首都青年将传承文化薪火,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密码,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